2010年05月
俞静静
人类如果真心爱护地球,应当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实践其根本的精神:珍惜资源,避免浪费。举一些生活小事来说,如电器不用时便关掉;买东西自备袋子,不再制造塑胶袋垃圾,也不增加回收量;能爬楼梯时就不坐电梯等等。不会很麻烦,只差在一念之别。乃至於在个人的工作领域内,也能处处顾及生态环境,选择污染比较少的作法。生机建筑的精神,在於维护大自然原有的和谐,因此在建筑和居住的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步骤里,都考虑到不要给环境增加负担。师法自然、合乎自然。本着这个原则,人类就能够与所有动植物在这个地球上和睦共存,健康生活。而合乎自然的建筑,就从善用、善待土地开始。
◆基地选择
建筑物与其座落的基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因为:1. 建筑物扎根在这块地上(基础);2. 建筑将成为这片地上的一个元素,与四周环境成为一体,并互相影响。所以,基地是否适合,就成为建筑计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。比方说,一个大型百货公司若建在住宅区的街旁,那是无论如何也难发展的,因为人潮与交通,是设置大商场需要考虑的重要条件。故而在觅地之时,我们先要知道这块地将为谁而建,也就是说,建筑属於那种功能型态;其次要了解土地本身的各项条件,才知道适不适合作这个用途,以及如何利用它,作出最好的安排。於是在选择基地方面,就有两个步骤要做:一、资料收集;二、基地分析。
一、基地资料收集
由於生机建筑顾及的层面比较多,所以除了一般共通的资料之外,还会考虑一些别的条件。要收集的资料大致可归纳为两个范畴:自然条件以及人为条件。为简明起见,以纲目列举如下:
从以上的内容,不难看出「自然条件」虽区分为天、地、生物三大类,但是其实都相互关连,难以独立存在。不仅如此,自然条件与人为环境之间,也是不断在交互作用。例如,都市密集的人口活动,会大大影响一地的空气品质与温度;土地的不当开发,占据了原有动植物的栖息地,迫使它们迁移、或造成伤亡,甚或灭绝。
上列自然与人为的所有条件合在一起,便形成一地的「景观」,也就是人类用五官去感受、所形成的对一地的主观意象。而地、水、火、风这四大元素,用时也合成了一地客观的「风水」。
◆基地分析评估
资料尽可能收集齐全、并加以分析整理之後,便加入已作好的建筑计画,针对计画中的用途与需求,分析其可行性;也就是说,列举这块地的利弊,加以比较、对照、评估、加权,看看这块地适不适合作这个用途。除了基本的用途考量之外(比如说,此地适合建住宅否?适合建学校否?……等等),我们还要考虑维护自然与人类福祉的因素。在这些方面,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项:
- 需测量有害地辐线(Geopathic Lines)在基地上的分布情况。地下断层线、地下水脉、矿脉,乃至於网状的克里氏线、哈门氏线等等,这些地方的地球磁场异常,能量扭曲,因而对人体健康不利。(详情可参阅杂志二○○五年八月号「古老的秘密,现代的新知」一文)在作规划配置之时,应避免将长时工作与休息的地点放在地辐线上,尤其是交叉点。
- 避开放射线污染
有害放射线来源大致有两种,一种来自天然材料,像是花岗岩(Granite )、板岩(Slate)、玄武岩(Basalt)、浮石(Pumice)等近年来很流行的建材,测出带放射线的比例相当高,尤其是花岗岩。这是由於矿场本身就有放射线污染之故,所以任何天然石材、砖、瓷砖,乃至砂锅、陶锅,都应该要先检测其放射线含量,方可使用。(此部分有关内容,会在以後谈放射线及建材时进一步说明)
另一种来源是人工弃置场,如美国有一些早期的军事或工业用废料掩埋场,原本设在人烟稀少之区,年久渐不可考,待都市扩张後,有些建商就便宜买下附近的土地,开发为社区,民众就遭受了无妄之灾。这些土地历史资料必须自己去找,真相要自己发掘。从政府乃至商人,不会有人主动告知你。
- 与机场、高速公路、铁路、电车轨、高压电缆、工业区 保持距离
为什麽呢?随着科技进步,这些区域有各种污染:空气、噪音、电磁场、微波,以及各种测不到的震动频率,干扰人的身心安宁。
生机建筑学建议的最少距离是:
我们看了这些数字後,可能会想:怎麽可能!这麽远?然而欧洲许多城市都以此为目标在改善。如前所述,这些区域的电磁及微波强度,以及对人体会造成什麽伤害,都已刻意的隐瞒掩饰,社会只有继续不断付出国民健康和医疗成本作为代价,已经发生的无可奈何,但是如果还有选择机会,我们既然知道,就可以尽量避免。
◆在土地开发及建筑配置方面,需要注意及遵守的原则是:
- 不破坏和干扰原地形、地貌、地理。
- 不改变和影响地球原有磁场。
- 不破坏生态的平衡。
- 利用天然条件及特性,发挥优点,改善缺点。
- 与自然搭配协调,而不突兀;合於自然的韵律和节奏。
- 人性化的尺度与安排,具特色、变化。
- 尽量使用当地资源作建材。
- 不给环境增加负担,不制造污染。
- 在开发、兴建、日後使用三方面,使用耗损能源最少的方式。
- 在能源、供水、废水及垃圾处理方面,尽量自给自足、回归自然。
- 增进及维护使用者健康,不增加家庭及社会开支。
- 增进邻里亲睦关系。
- 低密度分散配置,避免高密度集中开发。
一地的生态原本是平衡的,在加入了人的活动後,应当是创造出新的平衡,而非失衡。 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