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all: (65) 6287 6268

建筑 — 天人之喉舌(下)

2009年11月

俞静静

天亦无语

很不幸的,近代所建造的房子,已不具上述任何功能了。

人类自远古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初,所建造的房子都还颇符合这四项标准,而为什麽会突然退步呢?最早的起因,源自工业革命,以机械替代人力,追求量产;而後混凝土问世,是一次建材的大革新;而最直接的近因,是欧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(一九四五年後),为求迅速安置大批军民重返家园,兴建住宅的工期必须越短越好,也没有时间去慢慢培养技术工人,於是轻木架构造(Wood Frame)与石膏板(Gypsum Board,工地俗称Sheet Rock)的组合应运而生。非但如此,整个建筑业界开始朝着预铸(Pre-cast)、厂制组装(Pre-fabricated)、单元架构和机械量产的趋势走,往昔的手工批土抹墙逐渐无人使用,学徒必须本本份份跟着师傅学上几年的本事才能出师的事,也不再有了。古老宝贵的技艺逐渐失传。台湾的建筑界大体上追随着美国的脚步,所以约自1970年以後,大量采取以钢筋混凝土为构造的方式;所幸建材之「标准化」尚不及美国严重。而中国大陆的大都市约自一九九○年以後,也免不了类似的趋势。

一批又一批长相一样的住宅立起,不再是为了使用人个别的需求而设计规划,不再具有各自的特色。人民迷失在举目皆同的建筑林子里,只有靠墙上的编号找到回家的路。

一项一项的化学产品与人工合成材料发明出来,极少经过测试与长期观察,即问世量产,应用得最多的便是在建材上,组成房子的每一部分│从结构、地板、墙面、天花、屋顶,到水电设备│没有人问: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?含量是多少?影响期多长?伤害身体那部份?结果与症状为何?

这些,在产品标签上你找不到答案,因为厂商与政府可能不清楚答案。欧美所订各种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,不是参考厂商自行提供的数据,就是厂商所赞助的「研究」实验结果,其可信度与安全度可想而知。即便他们已清楚真相为何,也不会给老百姓知道。自一九四○年起,建材几乎全为人工合成;人类一向住在自然材料盖起来的屋子里,这种转变对人体而言实在太快,难以调适。人开始觉得不舒服,各种各样的毛病(尤其是慢性病)查不出确切的原因。近二十几年来,已有人在注意并研究这个现象,取了个名字叫「病建筑症候?」(Sick Building Syndrome,简称SBS)。

於是,近代的建筑不仅丧失了人文层面,也不再考虑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,成为纯粹依附在经济效益与利润之下的产品。建筑只剩下了工程与技术的层面,沦为道地的「建筑工业」。人,只是建筑系统里面的一个计算单位。(正如同西方主流医学一般,将人体视为许多系统与零件的组合,分门别类的来对待。将人体视同机器,可以拿掉原有的,换上人工的,或以化学药物来填补)。建筑,也不再是个有机体,而被切割为好多机械化的系统,不再具有人性。

无怪乎,德国建筑师 R. Keller曾严词批评说:「大战後的建筑毫无内涵,粗鲁且不负责任,是破坏而非建设。」

生机建筑

所幸,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,觉於众人之先,做起力挽狂澜的工作。德国於一九七○年成立了一个「健康建筑暨健康生活协会」(The German Healthy Building – Healthy Living Society),开始收集资料、分析研究,连同其他一些组织共同努力,逐步形成一套整体思维与专业的学问,名之为Bau-Biologie,英文是Building Biology。

「Bio」的拉丁文的原义含有「生命、一切与生命有关者、生命的形式、生命的内涵、尊重自然、生存」等等的意思。德文Biologie一字还带有生态、生命整体性之意,涵盖较广,因此选用了Biologie一字。然而在中文里,此字通译为「生物学」,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,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较偏向生理和物理。为免生误解,在此暂以「生机」一词代之,彰显其生命、全相之义,兼顾身、心、灵三个层面。

生机建筑学Bau-Biologie的正式定义是:

  1. 研究人类生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整体互动的科学。
  2. 研究人为的环境(建筑及规划)对人的健康影响的学说,并应用此学说建造健康宜居的场所空间。

它认为,建筑含有三个部份:文化、生机、技术,三者应当是均等的。(图九)

近代建筑的问题,便出在独尊技术,致令文化与生机的部份丧失殆尽,形成极不平衡的情况。(图十)

唯有重建人类对建筑的正确认识,寻回其中文化与生机的部份,才可能有平衡与健康的居处。科技本身无过,但不应凌驾自然、生命与人文之上。而今我们却成了科技的奴隶,为科技所支配。现代人反称此为「进步」。和平使者(Peace Pilgrim)早於四十年前就说过,「当今人类的问题,出在物质文明的进步远超过心灵的进化。」所以科技发展得太快太泛滥,快到尚不及见其祸,已然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生态问题和健康问题。

至目前为止,社会一般应付这些问题的方式,虽然是打着「绿」旗帜,仍只是在挖东墙补西墙,欲以此来消彼,想用新技术来挽救老技术弄出的问题,这个大方向就错了。科技既将我们带到了这步田地,所以不可能再从科技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唯有以完全一体(Holistic)的观点来看待人与大自然(天地)的关系,来建立人与建筑的关系,才可能真正帮助人类脱离困境,进而提升。以这种心态所作出来的规划设计,才是整体平衡健全的自然建筑,此之谓真正的绿建筑。这一步,需要以灵性觉醒作基础;由贪心及自我本位做出来的建设,必然缺乏人文内涵与艺术。

美国物理学家兼作家卡帕(F. Capra)教授说得好:

「人对於环境的肤浅想法,是想要怎麽有效的控制环境,想要好好去管理维护自然环境,以便为人类所用。然而深刻的生态作法,是了解到:生态的平衡需要人类幡然改变,重新看待自己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。如果人类能觉悟灵性之深奥,感受到人与宇宙是一体的,这时生态觉醒才真正到达灵性的层次。」

生机建筑学非但真正透入问题的核心,同时也有问题的初步答案。它讲求令建筑回归自然,但并非回归原始。绿建筑没有唯一标准答案,至今各界仍在摸索与尝试,我们希望一点一点地把正确的资讯介绍出来。建筑一门所涵盖的范围太广,在从事规划设计的时候,必须要能兼具宏观与微观,主观与客观。因为建筑是科学亦是艺术,是力学也是美学,是技术也是文化。这份工作要做得好,需要富有直觉的创造力,以及心灵的觉醒。是故生机建筑学里面提到,「建筑师必须通达生物学、生理学、医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工程、艺术和文学。真正的建筑师的职责,是创造能令内心和谐、并与外在的和谐共鸣的环境。」

所以建筑是文化、是工程、是生态、是医术;

是人类生活的纪录,

是地区的地标,是城市的印象;

是一个世代文明的表徵,人类演化的场所;

是人与天地和谐共存的产物,提升心灵之器;

是人与天地沟通的桥梁。

故史丹勒博士(Rudolph Steiner)有云:

建筑 乃天人之喉舌。